close

繼以京都為舞台的《鴨川賀爾摩》、以奈良為舞台的《鹿男》之後,萬城目學再度以大阪作為小說的舞台,寫作了《豐臣公主》此書,也正因為完成了這本書,終於能夠堂而皇之地將這三本書稱做『關西三部曲』,他的寫作歷程至此也可以說是有了個段落。

真要說我對這三部曲的評價,或許有一本不如一本之感,雖說也有可能僅是個人的私心評斷而已。若持平而言,三本書各自描述了不同的地理位置,也從不同的切入點書寫,所衍生出的故事也都截然不同的歷史背景,是個別閱讀都絲毫無礙的書籍。三本書相同的地方,也可以說是我對於萬城目學作品喜愛的地方,則在於:一、他都能將故事徹底融入當地的地理環境中,讓讀者不由得想要隨著地圖搜尋他所書寫的地點在何方。二、雖然故事都發生在當代的日本,卻都蘊含了某種古老的傳說與代代相傳的傳統,縱使將這則故事再往前推幾年,或者是往後推算幾年,都依然具有故事性,頗有種將漫長歷史從中切開、取其橫切面窺看的錯覺感。

雖然整體說來,《豐臣公主》沒有帶給我初讀作者書籍的驚豔,但真細細回味,倒也有說不出的韻味存在。

首先是刻畫於書籍封面的人物角色,身材高佻、穿著短裙的女子,身材矮胖、衣著閒散的男人,以及小平頭、西裝筆挺的男子,遠遠眺望的是大阪地標天守閣,故事的其中一條主線就是由這三人所構成的『會計檢查院』檢察官而展開,從東京來到大阪出差,準備要為各公家機關的預算把關。作者花了非常多的心力在描述這三人的外表、性格與習慣,日法混血、身高有一百八十公分的態度倨傲美女,以及有雖有『奇蹟』之稱,卻長得既矮又胖,沒有女朋友、總是在相親的男人,與愛好吃冰淇淋、做起事情卻嚴謹一板一眼的菁英副局長。更不用提故事的另一條主線圍繞著空堀中學、空堀商店街而誕生的角色:白白胖胖卻一心想成為女人而穿著水手服的男孩、毫不起眼的大阪燒店老闆、眼睛細長皮膚黝黑的田徑社少女等等。你幾乎可以想見這部作品一旦被拍攝成影視作品時,究竟會有怎樣的精彩定裝與演員選擇,仔細一想,姑且不論個人的好惡,這部作品裡的各個角色其實都相當有各自的特色,亦是作者著墨極多的一部分。

本次的故事發生在大阪最著名的歷史地標:天守閣。而作者所提出的大膽假設則是在天守閣底下還有個真正的大阪城存在,這個地底之城的出入口在附近的商店街不起眼大廈裡,甚至在天守閣裡面亦存在著上下移動的房間作為電梯。這一切都只因為在那個地底之城裡存在著一個『大阪國』,大阪的男人都是此國的子民,其目的只為了守護豐臣秀吉的後裔,而一旦離開那地底之城後,就再也不許談論此話題。

光是這樣的設定,就會令人走在大阪街道上,都不禁會有「這人該不會也是大阪國的人吧?」的可疑猜想,這一次萬城目學拿全大阪的男人當作書寫對象,可以說是「玩大了」。

當然,我個人始終有點不能接受,正如同會計檢查院的副局長一樣,每年從各社團法人管道流入大阪國的國家預算竟達五億之多,只為了維護地底之城,以及不知所云的『系統管理』費用,這個大阪國的存在目的僅是要守護豐臣的後裔不出差錯,說實話,我實在很難接受。大阪國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嗎?這樣龐大的資金使用,真的有意義嗎?在一半時,我還妄自揣測著這所謂的『豐臣公主』是真的有那樣一個人嗎?會不會泛指所有的大阪女性呢?結果證明我錯得離譜,果真是要守護單一特定的人物,這樣充滿英雄主義的論調,讓我有點不舒服。

但不可諱言的,對於大阪男人一生中僅有兩次能踏進地底之城的事情,一次是在父親即將死亡前與父親到此,初次瞭解有大阪國的存在,第二次則是自己即將離去世界時,與自己的兒子單獨來到此地。當書中談到「父親與兒子一生中能夠有幾回這樣單獨而靜謐的共處一室好好談論某一件事情?」之時,我其實是有點被感動的,當然不僅是父子而已,親子之間,或者擴大到人與人之間,其實已經很少有機會靜下來認真而嚴肅地談論事情了,也或者正因為如此,在那樣氛圍裡,這樣不可思議的事情才會被廣大的人群所深深信仰著。

在本書的高潮橋段裡,那個因為王女傳聞被綁走而產生的歷史性一刻,整個大阪全面停擺,其實是相當具有渲染力的畫面。從一個又一個無名的角色所做的事情,從一個又一個的小漣漪泛開的水波,正如同骨牌往外推倒一般,如同向日葵的綻放,終於影響到整個大阪市。商業活動停止、大眾交通工具停駛、所有大阪國的男性聚集於大阪城公園,更有趣的是這樣龐大的群眾行動,卻絲毫不曾引起電視傳媒的報導,像是有志一同的共犯,全都當沒事人一般的隱瞞起這起事件。正是這種「到底有還是沒有?」的錯覺,讓人格外感興趣,作者甚至還編造了「一名台灣旅客意外將這人潮聚集畫面拍攝下來,放到網路上後,雖然沒有被大阪國給『和諧』掉,卻還是因為與女友分手而自己刪掉影片」的事件,讓人更是對這似真似假的故事有幾分懷疑。

萬城目學作品裡通常都有個特殊的『時間性』,往前或往後延伸,其實都另有故事可循,在「豐臣公主」裡便是三十五年前會計檢查院的調查,在那次的調查也同樣引起了大阪城染紅光、人潮全面聚集的行動,要說是伏筆嗎?來自於東京的三個人,實際上也與大阪脫不了關係,也因此這三十五年後的事件才會如此無可避免。

我喜歡這種代代相傳的恆久性故事,適合寫番外篇、續集當然是一個理由,更重要的是…藉由這樣的理由,無論何時造訪這個地方,人都會暗暗猜想著故事中的組織人物是否就在自己左右?妄想著自己是否也有機會一窺地底之城的真面目?究竟大阪城的何處是通往地底之城的祕密通道?

要說萬城目學重新賦予了這些地點靈魂也不為過,這或許才是他真正天才的地方,藉由一則故事的創造,他其實也重新創造了大阪的傳奇,因為傳奇的存在,讓人愈發對此地有深刻的印象,可以說是故事背景舞台與故事本身相互輝映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ar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