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向對那種將生活看做一種實驗,把自己抽離原本的生活,突然置身於另一種人生裡的事情,懷抱有濃厚的興趣。近年來有許多人藉著實驗性的生活,而出了書,這本也不例外:作者身為專欄作家卻想一探下層勞工、服務階級者的生活,於是展開一段底層的生活。

大學以前我並不曾深思這些問題,反而是就職後,面對一連串的不順,內心常常湧起轉職的念頭。雖然頂著被廣大民眾所唾棄的教師光環(別再討論咱們的薪水或假期了…),我卻並覺得這份工作有何神聖之處,若以為『老師』就是傳道授業解惑云云,那真是錯看了國小老師這職業的本質,因為這份工作比起『教學』能力,更需要的是『管理』技巧。鎮日兇學生、罵學生、教訓學生,人其實遠比自己想像中的還要容易自我厭惡,坦白說,這並不是一份能夠擁有高尚心靈與優雅冷靜的職業。

我也曾經幻想過,倘若當初我不曾循著高中、大學的路子走,而是往高職五專、技術學院的方向行,如今的自己又會是什麼模樣呢?不知道何時開始,我有些厭倦了書本的知識、課堂的講學,於是開始接觸一些需要實作的事情。拿著筆刀雕刻橡皮擦,握著鉗子扭剪鋁線,踩著縫紉機的踏板去縫出一件件布作,也曾經騎在單車上環繞台灣一圈…彷彿靈魂裡有某種渴望,渴望著一種透過身體的運行,而逐漸熟練的技巧。

人說「職業無貴賤」,可我們都知道在如今社會裡,人們依然擁有一套貴賤判斷的標準,依然花大錢逼著孩子去補習,只希望將來可以進入大公司、賺大錢。而我卻總在街道間漫步時,偶爾望向那些自己無緣接觸的行業,而心生某種的敬佩感:我敬佩美髮師輕易幾刀就剪出俐落的髮型,我敬佩餐飲店老闆在高朋滿座之際,依然可以提供服務。另一方面,也對自己所處的角色感到某種的荒謬與可笑:人總要老師有耐心有愛心,總加諸教師許多的道德情操,然而,我卻不曾見過有誰加諸清潔工身上拯救地球環境的偉大使命。

我也許沒有作者芭芭拉的勇氣,可以毅然拋下如今所擁有的一切去從事那樣的實驗,尤其是在這個環境待愈久,人就愈膽怯、愈安逸、愈不思改變。然而至少讀過這本書後,我在面對那些計時工、服務生或者是販售員時,也許可以有更多的同理與瞭解。

姊姊曾在澳洲打工,所從事的工作也多半是當地人所不願做的勞力活:農場摘桃子、工廠包裝。據說那是種與教師性質極不相同的工作,鎮日只要動手而無須思考,在面對過嘈雜、製造問題的學生後,暫時置身其中,或許是某種程度的解脫?我不曾經歷,也無從描述,然而那或許也正是我之所以沈浸於手作世界的原因吧?其實我多少受夠了教師職業在『知識』傳授上的假象,而實質上更近於『教訓』『管理』的勞心本質,於是在一個人的閒暇時光裡,我更寧可動手而非動腦。

當然,這本書裡所描述的並非這般浪漫的工匠技藝人生。作者親身體會到何謂勞力的剝削?為什麼明明那麼努力工作,卻依然陷入一種窮忙的陷阱裡?嗯…其實這也正是我所好奇之處:在一個科技如斯發達的社會,在一個經濟這般繁榮的國家,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生活在水平線以下的人?作者所描述的是美國的情況,而我所納悶的則是台灣的問題。

我不懂,為什麼要那麼努力賺錢,然後把初生的嬰孩讓保母照顧,付給保母一大筆錢,稍長大一些後,又讓孩子早上送到學校,下午放學後又送到安親班去,直到八九點才回家,而這補習班安親班才藝班又要一筆開銷…父母就為了這些費用以及房貸車貸等開銷而工作得連孩子的臉都見不著一面,「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多少人就這樣活活地過勞死了?。

我其實說不出這中間哪裡有問題,但隱約就是覺得不對勁,為什麼科技日新月異,卻沒辦法讓人類更輕鬆地過日子?為什麼我們開發了那麼多資源,卻依然讓自己活得好像是低等賤民,生活沒有半點品質?過份低廉的薪水是問題,不顧勞工權益的血汗工廠是問題,然而難道沒有一些其他更本質的問題存在嗎?我想著,卻依然想不出所以然來。

arrow
arrow

    gar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