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探究『厭消費世代』時,都會將他們之所以不消費的理由歸咎到薪水過低,因為窮所以消費不起。但也有學者研究顯示,許多薪水穩定的人也「厭消費」,可見這並不僅僅和收入多寡有關而已。

我不是日人,不知道他們生活的環境,只能以個人來說,我正是後者所提到那種「薪水不算少,卻不愛消費」的類型。從事教職的薪水在現在很多人眼中算是不錯了,但我並不會因此而賺多少花多少。我也知道有些低收入戶,明明家境已經不好了,還分不清楚開銷的輕重,三餐不繼,卻有錢頻換手機,這又是另一番景象。

究我之所以厭消費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

(一)出身環境

生活在鄉下的客家庄裡,客家人勤儉的精神早已感染我身,務求物盡其用、不敢浪費、找尋替代品,這當然影響我很重大。所以學生看到我將好幾位學生的圖畫放在同一張護背膜裡護背,會大叫:「那不是我的,為什麼要和我的一起護背?」我才暗忖:「假如他們自己動手,肯定要浪費不少護背膜吧!」

但更深的影響則是一種難以形容的自慚:一種身為鄉下人的自卑。不管在台北唸書幾年、在都市工作幾年,我很難全然地融入其中,告訴自己「你是都市人」,因為從來就不是。我沒辦法穿得時尚奢華、進出PUB或高級餐廳,也從來就與知識份子鉤不上邊,骨子裡我依然是個鄉下孩子,永遠不會適應這都市。

既然如此,也就沒有必要強迫自己成為那種身穿名牌、住處用名設計師的家具、出入高級飯店餐廳的那種人吧?雖然我們嘴裡說『平等』,但這社會隱然存在著諸多的階級,我選擇安分守己地活在屬於自己的範圍裡,不越足一步。

(二)追求自由

我曾經好幾度思考著遁世隱逸之道,也覺得結廬鄉野、自食其力有其浪漫之處,當然…正如許多人做的夢一樣,想想可以,要做則難如登天。不會蓋房子、不會種菜、不會生火料理…我不懂的事情多如繁星,要想自己在荒野裡生存下去,幾乎不可能。

但總希望有一日倘若要拋卻世俗,能夠無絲毫羈絆地說走就走。所以『不為物役』就是我的目標,不要房屋、車子,更不要因為購買它們而生的貸款。鹽寮淨土的紀先生這樣寫道「愈少愈自由」,實在是至理名言,只有你擁有得愈少,才不會被所擁有的給糾纏,只有你渴望得愈少,才能夠失去也不為所動。

「想要實現夢想,要嘛就是努力工作,要嘛就是換個容易實現的夢想。」有人曾這樣說,自由也是同等之物,最初的慾望少一點,就能夠活得快樂點。

(三)變動的心

許多人說七年級的人流動性高,時常更換職業,缺乏定性。我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不是如此,第一份職業就一直做到現在也六年了,也沒有調校、轉職。然而沒有,不代表不想,可我甚至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都不知道,所以才迷惘才困擾。

不懂自己真正要什麼,這個工作真的可以做到退休嗎?就真的想在此落地生根了嗎?這些問題我都無法給予個明確的答案,驛動的心是不安定的,我只想要在要離開時,隨時收拾好包袱,就可以上路,不需要任何的負擔和羈絆。

就連興趣也總是變動的,今天學語言、明天學縫紉、後天騎單車…但從來沒有哪個興趣真正從一而終,對於自己每次接觸一種興趣就大肆採買的行為,也應該要收斂點了。

(四)大災難時代

有人說:「二十世紀人類的威脅是戰爭,人們在經歷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總擔心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但二十一世紀人類的威脅則是環境,颶風、地震、水災、乾旱、大雪、火山爆發等等氣候異常現象不斷接連出現,一個國家換過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輪到另一個地區。」

我們生活的時代就是如此,若問「世界末日何時到來?」我只能答對某些人來說,已經到來了。日本三一一地震的海嘯吞噬房屋車子,對當地人來說,不就是末日浩劫?現在問題只在於,何時輪到自己所居住地區而已?未來的一切都是未可知。

所以伊阪幸太朗的『終末的愚者』一書,才會成為我生活準則的依循。書中設定在一個『再過幾年會世界末日的時代』,面對即將到來的毀滅,人們可以選擇怎樣過日子?我選擇活在當下,選擇珍惜此刻,選擇不把時間用在賺錢、購物上,而是使精神更充實,讓每一天都無愧於己,到即使當下立刻死去,也不枉此生的程度。

(五)書籍影響價值觀

很難說是書籍改變我的想法,還是有這種念頭的我會不自覺尋找符合價值觀的書來閱讀?『窮得有品味』『不奢華的浪費』『鹽寮淨土』『女農討山記』『回到一九零零生活』『一年不用錢』『可不可以一年不買』…我曾經閱讀過十幾本這樣的書,也一次又一次地加深個人生活的型態,終於,『簡樸生活』成為我的一種生活哲學。

 

我選擇不使用信用卡,一切都以現金支付,不購買超乎自己能耐的商品。而所謂的富有,在我看來,也不過就是在需要付錢時,銀行戶頭裡隨時有可以提領出來的錢:房租、電腦、旅遊等都是我可以輕易支付的金額,這樣就夠了。但「厭消費」重要的不僅止於『消費』而已,也關乎『工作』。

因為沒有不必要的昂貴消費,也就沒有必要勉強自己去做些自己討厭的工作,賺的錢足夠開銷就好,不需要再追求更多的名利財富。以我個人來說,教職工作理最討厭的就是和學生家長相處,擔任中年級導師時,雖然週五下午沒課,我卻不願意接課後班的老師,就算可以賺取一些外快。更不會大費周章開設鄉民學苑的課程,即使那種社區大學的鐘點費也高得驚人。

我對經濟不太懂,對金錢也沒啥概念,但我以為『厭消費』表面上與經濟有關,實際上要探究的還是生成的社會背景,以及個人的心理狀態。『厭消費』的背後說明了有一群人的價值觀與主流大相逕庭,不再將往昔以為的功成名就當作幸福人生,他們選擇用別種方式活出自我。

與其將其視為洪水猛獸,一味勸其消費,豈不該重新思考一下:傳統相信的市場經濟果真就是絕對正確的事情嗎?在環保議題與金融風暴的環伺之下,選擇不消費難道不是對既有的社會規則產生了一種質疑?這或許是種轉機,不必大量購買、不必製造一堆產品,依然能夠使人幸福的方式,或許正在暗處醞釀中。

arrow
arrow

    gar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