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推薦他人閱讀這本書,於是我從書架上拿下它,隨性竟把它又讀過一遍。這過程正如同作者所說的,是一種沒有計畫、隨心所欲的行動,當心智想要趨往何方,就放長繩子任由他去,不去控制,這過程中總會得到一些收穫。

讀這本書是多久之前的事?我已不記得…三年前吧!剛出版就以一股衝動買了新書,也的確不讓我失望,卻說不清楚,到底是書中的論述促使我步入一連串『自我教育』的學習之途?還是本來內心就有此想法,此無非只是強化了這信念而已?恐怕兩者兼有,而愈發地加深我在學習上不同於眾人之處。

這些年來,總會一陣子沈迷於某事物,過陣子又換成他物的情況,著魔的時刻很不可思議地令人回味再三,那種不顧周遭一切,也不管要投入多少心力,就是『做』的生活,之後想來總有種充實感。沒有計畫,也無法被計畫所約束,我總是提出諸多的可能性,當心所嚮往時,使之唾手可及、隨拿隨讀(或做),便不覺有哪一時刻是被自己所荒廢的。或者說自我滿足式地先射出箭,再將箭所射中之處畫作紅心,既不預先設立場,也就沒有所謂失望的情況。

大概是習慣孤獨了吧?很多學習我都傾向自我教育,到圖書館或書店找書讀、看他人網誌的見解心得,自我設計學習的進程,而不依循他人的課程計畫表。總覺得,身為一個教師起碼要有自我教育的能耐,倘若連自己都教不會,又哪裡有資格要去指導學生?

今年擔任社會科任,本來以為肯定會去教國小社會最困難的五年級:充斥著台灣歷史與地理的兩冊。然而我卻被分配到六年級社會,最初的印象是談些空泛的國際世界觀等事情,待我詳讀過課本後,才知道六年級社會的內容其實更趨近『社會科學』的領域:群體團體、社會規範與法律、人民權利和義務、政府的組織、經濟金融、工作觀等等,放在高中課程裡,其實就是『公民』的內容吧?

會不會太簡單了?初乍看時,誰都會起這樣的念頭想法,要背誦的名詞只有那少少幾個,習作、作業簿的內容也簡單得憑常識就可以回答。然而,倘若就這樣三兩下帶過,怎能撐過每週三節課的教學?我開始努力找資料去填充內容。

一旦開始思考、尋找,才覺得自己恐怕太過天真無知。其實坦白說,對於法律、政府組織,我懂得不會比課文所敘述的還多,畢竟我也是當初這樣背誦課文而升學的人。然而這些空洞的內容如今已不能再滿足自己,無法說服自己的文句,我也無法就這樣教授給學生,不是為了填塞給學生過多的知識,也不是為了凸顯自己的博學多聞,我只是希望能夠弄清楚背後的道理。

『罰金』和『罰鍰』有什麼不同?犯罪的行為到底有哪些?究竟有哪些主要的法條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在日常生活裡觸犯法規的案例有哪些?倘若連自己都不能弄個清楚,如果自己腦海裡都是一片模糊不清,沒有個明確的系統架構,感覺就這樣教導學生是很不負責任的行為。「教學相長」真有其道理,當我必須要教學生時,我無法容忍自己用敷衍塞責的方式給予學生一堆連自己都無法理解的訊息,至少希望那些內容是經過自己吸收消化後,再吐出給予學生的。

我說服自己:被安排到六年級的社會科教學,是給予自己學習成長的機會,正因為還有很多社會的事情,連自己都還不甚清楚,所以才要給我一年的時間去釐清、弄明白。其實很難承認,我對各種經濟名詞非常苦手,也並不太瞭解政府各部門的職掌與工作,甚至是法律的原始法條也是因為教學的關係,我才翻出來讀過。

不可思議的是,因為肩負著要教授的責任,具有一種「生存性的危機」,所以我不像以往求學階段只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反而努力尋找與生活切合的連接點,希望可以用貼切生活的例子使學生更容易明白。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的教學不只是知識性的灌輸,還能夠帶來一些價值觀、核心思想的衝擊,畢竟…歷史事實太多,一如恆河沙數,倘若其中的訊息不能與人產生關連性,那也就不具有意義了。而我希望在這過程裡,是存在著「意義」的。

邊學邊教,頗有種現學現賣的自慚,然而想想人世間不就這樣?國小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雖然受教育多年,但課堂上豈能將所有知識全部給予?縱使習得了,過不久也多半散佚,待要使用時,手頭哪裡有可用之材?重點不在於手上攢得多少,而是在緊要關頭能否找到知識,並且以快速的方式吸收為己用。

這樣一想,很多事情也就能釋然了。重要的是對學習的熱情不被澆滅,至於學歷、地位什麼的,也就可以鬆手無視了。我很難提起勁去考個研究所,按照教授的課程進度去學習,再逼著自己去寫篇論文以獲得碩士學歷,大概也就是這原因吧?因為很清楚,一旦踏入學術的殿堂,不免要綁手綁腳,缺少了可以自由運用、自在發揮的時間,也就少了那許多的探索和揮霍。而本該快樂的學習,卻變成終日抱怨的煩心事,卻不想想最初豈不是自己心甘情願跳入的?我不想成為那種人,也自知不適合,不如當個沒有學位的尋常人。

而今,政府如火如荼地要實行十二年國教,我以為這對那些早已失去升學念頭的人來說,是一巨大的束縛與囚困。然而諸多家長與政府官員們,討論的不是那些志不在此的學生該怎樣求其出路,卻反而制訂一堆的「檢測」「考試」來迫使那些低學習成就的人活得更痛苦,另一些高成就的人在乎的則是「怎樣才能進入明星高中?分學區會不會使就學機會不平等?要用什麼方式來填志願?」這一類的升學話題。

有誰真正思考過「學習的熱情」所在?有誰真正在乎讓每個人適才適所、發揮所長?當「升學主義」、「明星高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依然不曾改變時,拉長的義務教育,難道是全民之福嗎?一意孤行、逕自決定,卻不曾調查一下全民的意見,我不以為拉長了義務教育的年限,就能提升國民的素質。我更在乎的是什麼時候才可以讓學子有自我決定人生的權利?讓他們懂得為教育自己而活,讓他們真正明白學習的熱情被激起時的感動,縱使是一個麵包師傅也可以活出一片天,那是因為人們相信「行行出狀元」,只要有熱情,則任何職業都能有尊嚴且自豪。

讀此書,忽對己身境況尋思,也對國民教育有感,而發此言論。

arrow
arrow

    gar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