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像不管到哪裡,總能看到沒有教養的小孩,尤以假日的觀光地為盛。

在淡水的日式雜貨商店『彩遊館』,我曾經見到兩個國小約五六年級的學童,拿著巨大的充氣棒子互相追逐、敲擊,而一個年紀稍小的孩子則跟在他們周圍亂跑。他們不顧自己的追逐可能會撞傷他人,也不顧揮棒可能會使商品摔落,更不在乎自己的喧鬧可能使其他顧客的不愉快…而我見他們這番舉動也不是一下、兩下就結束,絲毫沒有罷手的意思。

我再偷偷覷向四周,周遭雖也有幾個客人在逛,卻沒有誰出聲制止;一會兒店員就在附近忙著整理物品,也不見店員有所喝止;我還想這幾個莫非是沒有大人管的孩子?卻才發現那三人走向一百無聊賴選購物品的年輕女子喊道「姊姊」,然後另一婦人則問道「要買什麼?」竟是他們的母親,一副沒事人的模樣。

搞了半天,你兒子在商店裡大聲喧鬧、追逐打鬧、干擾他人購物的品質,身為母親姊姊的人卻在一旁悠閒地逛店購物!?既沒有予以制止或教訓,連點不好意思的樣子都沒有。

昨日在麥當勞吃午餐,隔著一個桌子就聽到母子間的劇烈爭吵。兩個兒子約國小二到四年級左右的年齡,母親看來似乎有點年紀,並不年輕。只見大兒子耍脾氣地躺在椅子上,母親在對面大聲地問他:「那你是要什麼?說啊!」大兒子似乎答了「愛迪達的鞋子」云云,母親則拒絕道「你的鞋子還好好的,買什麼?」「是你要我說的啊!」孩子反駁道,又繼續耍脾氣。

另一方面,母親旁邊的小兒子則扭動不已,作業怎樣都寫不好、寫不工整…母親恐嚇威脅「要擦掉、老師會罵人」云云,但小兒子似乎半點也不遵從,依然拖拖拉拉的、要寫不寫。對面的大兒子則藉機玩耍、逗弄弟弟,讓母親分身乏術,又罵又叫的:「你丟不丟臉啊?不要干擾弟弟啦!」又示弱地說:「你乖乖的,待會我買東西給你。」

不可思議,我已隔著一桌兩人,依然可以清晰地聽到母子三人的對話,也不時會被干擾。然而他們一桌周遭的人卻彷彿視若無睹、聽若枉聞,依然繼續聊著自己的話題,依然談笑自如地不當一回事。

又一回在前往淡水的公車上,來了五六位的國中生,一上車就大聲喧鬧,滿以為公車是自家客廳似的。不單三字經當作語助詞,更動不動問候人母親。更具特色的是這些學生顯然都有點小聰明,才會一個人說話,另一人就頂嘴反駁,還以為自己很有才,說話機靈呢!一路上毫無停止,當然更沒有把周遭人的感受放在心裡。

我滿心不愉快,覺得聽到那些話簡直頭腦遭受摧殘,只猛將音樂調大聲,好蓋過那些嬉笑怒罵、嘈雜喧嘩。一樣的,公車上有那麼多人,卻無一人提醒他們「安靜一點」。

更不幸的是…回程的時候,居然又與他們同一車,再次受到這種折騰,明明是想放鬆心情才去逛淡水的,卻怎樣都高興不起來。

另一次在簡餐店吃晚餐。一個年輕母親帶著幼兒來用餐,那幼兒自己爬到吧台高椅上,還是店長將幼兒抱到座位上的,母親依然坐在位置上,絲毫不曾移動。吃著飯時,幼兒又開始四處爬爬走,他走到對面一國中生的位置上,站到椅子上,拍著桌子,像是與那大哥哥一起玩似的,笑著拍桌。

母親只是在遠處叫喊「不可以、回來、不要打擾哥哥」或恐嚇道「你再不乖,店長阿姨就要來囉!」,身子依然坐在位置上,依然閒散地吃著自己的晚餐,直到幼兒繞了店裡一圈回到她身邊,她還是不動如山。

我不曉得是否因為自身為國小老師的關係?對於孩童的喧鬧、失序特別敏感,甚至有種忍不住想要爆發地憤怒感。畢竟,這些追逐、打鬧與喧嘩、敲打在校園、教室裡,是絕對無法見容於老師眼裡的。我或許以肢體動作提醒他們、或許出言喝止、或許鼓勵正面的行為,或許鄭重地提醒其不恰當,就是無法視若無睹…即使如我這般獨善其身的人,作為教師也會盡力管教他們——在校園裡。

我只是納悶,為何會有這麼多的孩子(不管他是嬰幼兒、國小生,或者國中生。)在大庭廣眾之下如此不懂自制,要耍脾氣、追逐打鬧甚至都不會看場合,講難聽點,他們是不是根本不覺得這件事本身很「可恥」「丟臉」呢?甚至可以更嚴重地指責道:「簡直沒有教養。」就是沒有教養,所以我才會問:「到底孩子的表現沒有教養,究竟是誰的責任?」

父母!當然,我以為。很多人恐怕都忘記了,「家庭」是孩童學習的第一個地方,「父母親」是孩童的第一個老師。這可不是啥社會課本上理所當然的廢話,也不是某教養書籍唱的高調,而是真真確確的現實。有多少父母總將教養的工作丟給學校去負責,出了事情就怪學校沒教好,也難怪教育部下了一道又一道的命令,要所有議題都融入課程內。

但每每看到那些父母所要應付的不過兩三個孩子,卻居然疲於應付、手忙腳亂的,不禁嘆:「連兩三個小孩都管不好,那麼一般老師要管三十個學生,你又怎能苛求他們呢?」就我觀察這幾樁案例,總覺得某些父母若非不管,要不就是說服力不足。

淡水彩遊館那個母親,可謂自私至極,自己輕鬆逛街就好,至於孩子鬧事惹禍,她全然不管,可以說是默許了這般惡行的發生。有多少父母已經進化到這種程度了?他們根本不在乎自己孩子對他人造成的傷害,出事情拍拍屁股一走了之,也不管別人的感受。這算什麼!放任的管教態度嗎?

至於簡餐店與麥當勞的母親,則有著「動口不動手」的管教無能態度。我不懂,當孩子在鬧脾氣,在大庭廣眾下直接躺在椅子上、把腳放到椅子上時,為什麼不乾脆地提醒他別再繼續?我不懂,如果有那麼大嗓門去叫罵孩子,為什麼不乾脆用肢體動作去將他導引到正途?光是責罵有用嗎?特別是那種只有羞辱的字眼,更是於事無補…還不如把時間用在更要緊的事情上:將孩子抱回座位、引導孩子寫功課、將孩子手上的玩具收起。

尤其是那位在麥當勞的母親,更令我費解。哪裡有帶孩子到麥當勞邊吃午餐、邊寫功課的?哪裡有任憑孩子一面耍任性,還讓他去買要吃的東西?就我的立場來說,當然是作業沒寫完,不吃午餐;要耍脾氣、搞任性,就拖出去曬太陽,哪裡有身在冷氣房裡,還在那裡用自己的壞脾氣討獎賞的?

不給吃、限制自由,很多事情是作為老師所不能做的,然而與教師比起來,父母親所擁有的權力大得很,至少孩子靠父母吃穿住玩,你可以選擇給孩子吃麥當勞,也可以給孩子吃滷肉飯,只要沒餓死孩子,都不算犯罪。但這豐裕與簡樸之間的拿捏就是一種管教,我難以想像一個母親要這般苦苦哀求地請孩子「乖」,用大嗓門徒勞無功地教訓孩子。

只是很多時候,這種自身無能的父母也不能見容他人的介入,一旦有誰插入這家務事,動輒就求諸訴訟。他們卻不知道,很多時候,孩子幼時的傲慢行為是可以用強力來矯正的,卻看不到他們真正動手,只是白費功夫(或者根本只是做給人看)地唸兩句而已。

但「子不教」只是「父之過」而已嗎?我看到的是更多的沈默大眾,在事情已經有所跡象之際,卻沒有誰願意制止它,避免它邁向毀滅的境地。同一車的人、司機、店裡的客人、店員、周遭的人…大家都一樣,緊閉雙嘴,沈默地假裝一切都沒發生,告訴自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和自己沒關係就不要管」。我得承認,即使這麼憤怒,在當下我也像其他人一樣膽怯,什麼都不說地沈默著。

誰都知道,許多新聞訴訟不都是那些惡人當道?講話大聲、會吵就贏,然而捫心自問,對與錯,其實我們都有一把尺在衡量。只是為了保護自己,我們選擇沈默,選擇視若無睹,選擇不當回事。但沈默保護了今日的自己,是不是卻害了明日的大眾?因為是這些沈默的群眾慣壞了那些為非作歹、製造困擾的人,他們不曾嚐到被阻止、被告誡的滋味,所以可以愈發地過份,直到哪一天那行為也許已經傷害了他人,是否再後悔也來不及?

人說韓國在某些方面來說,是比台灣更具有儒家精神的國家。一個村落裡,只要他是長者,不管你是否為他子女,他都有資格管教你。在一個做錯事會有人教訓你的社會裡,在一個走到哪裡都有長者關懷的社會裡,人的出軌其實沒那麼容易。反觀台灣,這種精神早已失落,當爭訟不斷,人人只求自保,哪裡還想要自找麻煩?

我說「子不教」究竟是「誰之過」?我想,或許誰都有責任吧!父母不該再那樣無限制地溺著孩子,眾人也不要獨善其身而能伸出援手,更重要的是社會的氛圍別再動輒怪罪教育學校老師。令師道蕩然無存,讓那些敢甘冒大不諱的教師們終於死心,剩下的則是些過一天算一天、少做少錯的人,到最終,受害的是誰?不說,其實大家都知道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灣教育
    全站熱搜

    gar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