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年後再看琵琶記這樣的故事,究竟能否帶給我們與時人相同的感動?雖然我總是對小生沒興趣,聰明書生、拋家棄子、最終大團圓…似乎總是這般典範的形象,我很難找到他的真實情感,孝得虛偽、忠得愚昧、愛得不乾脆…一個性格不夠鮮明的角色,我很難同理他。

然而再思量一番,卻覺得他彷彿如今好多優等生的影子:有著滿腹才華,他人都認為他應該走上一條典型成功者的道路,於那時當然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科舉制度。他努力了,他也成功了,但考驗卻在誤以為抵達目標後才開始…「一入侯門深似海」這話並不僅描述那些嫁入皇宮的女子而已,對一腳踏入官場裡的蔡伯喈來說,也同樣真實。

一旦攫取了這樣個人才狀元,皇帝又怎會輕易鬆開對他的掌握權?相國既然訂下了要他做女婿,又怎能容他拒絕?利益吧?權勢吧?或者某些其他種種複雜的因素在內?蔡伯喈便以『倫理道德』為由,也難以逃脫這撲天蓋地的網…一日看遍長安花,怕是太早就將富貴嚐盡,餘下的僅有苦澀而已。此時的蔡伯喈,卻是欲歸鄉里而不得,欲求自由而難脫,只得成為眾人唾棄的不孝之子、無情之夫了。

看蔡伯喈的掙扎,便彷彿見到如今許多職場人士。他們自求學階段便展露才華,成績好、頭腦聰明,於是眾人無不勸其去讀理工、醫學、法律等熱門科系。真是自己的願望?還是想要滿足周遭人的想望?又或者單純只是想挑戰自己的極限?於是他們努力,也真的如願以償進入台大、清大、交大等最頂尖的學府,畢業後繼續隨著眾人的理想而行,成為科技園區的電子新貴或者駐院的醫生,還以為那就是幸福的歸宿,卻不知陷阱自此才開始…

也許他們有自己的夢想,也許他們有珍愛的親友情人,然而當工作重擔將人壓得喘不過氣來,鎮日加班、忙到十一二點才能回家…無異於將他們從親人手中偷走一般,多少家人間的相聚缺席?多少重大的活動不在?甚至忙到過勞死之際,也許妻子兒女才會徹底崩潰,終於「悔叫夫婿覓封侯」。

但在那之前,有多少人懂得後悔?錢財當然是愈多愈好,職位當然是愈高愈好…一旦嚐到金錢的滋味後,又有多少人捨得拋卻?縱使狠下心要自己放棄這一切,可能才驚覺在房貸、車貸之下,自己的生活早已經昂貴得不容停下工作來,只能被貸款與種種生活壓力逼得繼續忍耐、繼續喪失自己地工作著。

一樣是最優秀的人才,一樣追求著高官厚祿與世人相信的美好,也一樣墮入自己難以掌控的境地裡無從翻身…數百年前的故事,在今日社會裡居然也沒有怎樣改變,不可思議…我們是廢了八股取士沒錯,也不再以科舉納賢,甚至連唯一的升學管道聯考都廢除了,然而沒有了那些,還會有基測學測推甄繁星多元入學等等各種的取才手段,而核心本質的觀念上,我並不以為世界有何改變。

也許,「士農工商」的排序不再是絕對,商業成為主宰世界的絕對權力,勝過了帝王的權威;也許,進入賺錢的公司遠比在公部門來得有吸引力。然而…在某些權力底下,人依然是無助且身不由己的,我們在工作裡遺忘自己,也遺忘了珍愛的親友與曾經想追求的夢想,或者並沒有忘卻,只是再也負擔不起那追夢的昂貴代價,所以我們選擇退縮,為了飲食而生活而工作。

當我這樣一想時,本來覺得無情無義又無擔當的蔡伯喈竟顯得有點可悲…真是「早知如此何必當初」?誰都會這樣說,只是誰也都無法「早知如此」,自然無法改變「當初」。我們能否選擇過更簡單的生活?讓一切就停止在第一齣戲那時候:有疼愛的妻子、能夠奉養父母,靠著家裡一些耕種也能養活一家人。

幸福是什麼?或許蔡伯喈回首過往也不禁會長嘆。人只有在失去過後,才懂得什麼叫做美好。而這一切逼著天下文人前仆後繼的科舉考試,和如今仍催促著無數學子勤讀熟背、長坐補習班的制度又有何不同?一樣的,或許不只是制度,更是制度後頭的人心,人只要擺脫不了那種追求卓越、渴望頂尖的念頭,這樣千古的悲劇就會繼續上演…

(讀到十六齣前的感想)

arrow
arrow

    gar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