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阪神大地震的日本,從中學到了許多教訓,所以這次規模8.9的地震,傷害性遠比阪神地震大上近百倍,但我卻深深佩服日本動員、撤退與避難的效率。說實話,除了那臨海一帶被海嘯直接吞噬之處,幾百人逃無可逃、無可奈何的死亡外,其餘各地,死亡人數皆能控制在十多人之下,真正因為地震造成建築物倒塌而壓死之人,算是少了。

我直覺地想…若是這樣規模的地震發生在如今的台灣,又會如何?別說不可能,雖然這是專家學者政客喜歡對人民灌輸的想法,以一種不切實際、安慰性的言語來搪塞。但我只是想要實際點的答案:到底應該怎樣做?到底可以怎麼做?才能降低傷害性的擴大。

以下是幾個我所觀察到日本在此次災害發生後,令我頗為佩服之處,卻也是我一直迷惘困惑著台灣到底做好這種準備了嗎?在身處類似地理環境下的島國,是否有同樣的覺悟?

(一)自動化的提醒

據聞,日本的地震通報系統可以在約一分鐘前提醒民眾趕緊疏散。我也聽說有在日運動選手,在地震發生時從二十七樓奔至一樓。要有這種能耐也得要有相對應的通報系統才行。

又有言,若以人工的方式通報地震,恐怕要花上三到五分鐘,然而日本人卻是用什麼方式得知的?我不禁對他們手機通訊與廣播系統感到佩服。至少那意味著在地震研究所得知地震消息後,立刻就可以透過某種方式將此訊息傳播給民眾:

其一,說明了他們在各地區皆有自動化播報的廣播系統,而且那廣播還是可以傳達到全民耳中的。至少就我所居住的地方,一個鄉下的小鎮上,便沒有這種可以號召全村里民眾的廣播系統,倘若遇到需要遷村撤退的狀況,可想見必須要一家一戶逐一通知,那該要耗費多少人力呢?就算是我所工作的地方,算得上是小型城市,走在大馬路上,也難以保證就可以迅速得知消息,並且進行避難。

其二,日本極可能已將此地震消息即時傳送到民眾手機上,在一個人人把手機視作第二生命的國家裡,是很迅速就可以得知消息的。但要以這種方式通知,我首先就覺得台灣目前根本辦不到,以科技來說應該不會是太大困難,只是我們似乎不曾思考過這一塊。畢竟如我姊所言:「在選舉期間,候選人都有辦法知道提醒你準時去投票,這些技巧應該算不上困難。」只是我們政府可曾想過將類似的科技運用在防範災難上,又是另一回事了。

(二)疏散方向與避難地點

另一個讓我很介意的則是關於疏散、避難地點。倘若今天問我:「發生地震了,你要逃到哪裡去?」也許在學校的我,知道自己應該跑到操場上。但…誰說地震絕對會發生在上班上課時?又有誰可以保證地震發生時,我們絕對身處於自己所熟悉的地方?

倘若置身於一個陌生不熟悉的地方,一旦發生了地震,我們可否能夠冷靜且迅速地抵達最近的避難所呢?老實說,很難。曾經在日本東京的街道上,看到電線杆上貼著「緊急避難所」的字樣指標,那至少可以為一個對當地陌生的人指示一個方向。而我們的街道上除了礙眼的招牌以外,究竟有沒有這種標示呢?必須遺憾地說:「沒有。」

不單沒有標示,甚至連到底有沒有這種場所,都讓我質疑。曾經看過日本某個從上空看東京的節目,其中介紹了公園裡的特殊設施:某桶狀物打開圓形蓋子後,就成為臨時的廁所;將長凳椅子的鐵架翻過來以後,便成為可以煮食的爐子。對日本人來說,公園的存在不單單只是遊憩休閒而已,他們早已經將此也設定為避難的場所之一。

甚至在看東京如此擁擠的城市裡,發生地震後,他們都有足以聚集幾百人的廣場存在。我卻不禁汗顏…台灣某些城市規劃粗糙、建物過份密集,真的發生危機時,又要去哪裡找一個可以躲避高樓崩塌,卻依然可以無虞的避難處?走在大馬路上,恐怕都還要擔憂兩側的建築物是否倒塌壓傷人。

而同樣用於手機通訊上,在此次地震發生後,google立刻便提供了各地避難所的位置圖,供民眾得知消息。與台灣人大不相同,日本人慣常以手機上網,所以靠著一隻手機就可以上網得知自己應該前往何處避難,我想這種訊息的獲知,在目前的台灣來說,也相當不易普及吧?該用什麼方法、該如何讓民眾迅速得知自己當前的處境,以及應該怎樣對應處理,或許是台灣人應該深思的一點。

(三)緊急救難物資

最讓我佩服的是:當東京都內因為地鐵停駛,導致上萬人無家可歸,當各地避難所湧進無數的災民,他們在各公共場所設立的避難所落腳時,那些各級學校、公家單位,居然有辦法當下拿出幾千條毛毯與乾糧,讓人免去飢寒交迫的窘境。

有人聽聞此語認為是在「作文」,哪裡有可能?然而我見新聞上許多人使用著統一顏色的毛毯時,不由得相信這是事實。

我們不妨問自己一下:如果遇上這種事情,大家必須借住在學校、公家機關場所中,台灣的國中小有辦法登時變出幾百條的毛毯出來給大家禦寒嗎?能有一些備用的糧食可以止飢嗎?這答案顯然必須很汗顏地說:「沒辦法。」

我甚至聽說有些公司在遇到地震的當下,立刻打開櫃子,每人發配一頂安全帽,讓大家免受到掉落物品擊中頭部,保護頭部安全。然而…每次學校進行防震演練,無不是讓學生頭頂著一個重重的書包,有人為了減重,將書包裡的東西倒出來,有人拖拉式的書包太過沈重,以他們的臂力根本抬不起來。就這一點來說,我們難道無法讓每個人(不管是學生還是上班族)在工作場所裡預備一頂工地用安全帽?在遇難之際,也能有所保護。

(四)民間企業的注入

又一個我很敬佩的是:當發生災難後,許多民間企業都發揮他們的功能,這功能不盡然只是「捐款」「贈與物資」而已,甚至多半從他們自身的專業開始,在這樣非常的時刻裡,多少能為民眾舒緩點困擾。

Google發揮他們地圖製作的強項,提供了民眾避難所的相關位置圖資訊,也讓民眾在撤退逃難上有所依據。

KDDI這手機通訊企業,也提供免費手機充電的服務,可能還有一些其他的相關服務吧?

某些商務旅館甚至在地鐵停駛、造成大量人滯留東京無法返家時,免費提供民眾住宿與糧食,讓民眾除卻公共場所避難處以外,又增加了許多的選擇。

據新聞說,甚至連黑社會都伸出援手,派出手下小弟去救災,也歡迎眾人到他們的事務所去避難暫留。

看到這些即使在災難發生時,依然謹守崗位,甚至於更加努力奉獻付出的人,我真的非常感動。畢竟,光憑政府的力量還不足以做到全面性完整的照護,若有民間團體的注入、協助,對情勢來說肯定是一大幫助。

而且這對該企業來說,也未必是什麼損失,畢竟…今天在危難之際,你無條件地伸出援手,免費地提供服務,改天情勢轉好後,還怕民眾不來買你的帳嗎?生意只有更好、形象只有更佳,其實並不能算是損失。

最怕那些短視近利的商人,趁機哄抬物價、囤積貨物,存心要在這種時刻裡發國難財。因為在這種時刻自私自利,待到危機過後,也難保人們不會來算舊帳。

台灣的私人企業其實有很多都很棒,諸多企業人都非常具有人文精神,讓人欽佩不已。一旦台灣遭遇任何的不幸,也都毫不猶豫地就願意伸出援手,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我也會想…這些援助,是否可以以更便利的方式進行?是否在平常就可以納入企業規劃的一環?

我姊提出一個建議:既然台灣具有全世界密度最高的便利商店,為何不乾脆將便利商店當作一種補給站?一旦發生災難,當地便立刻與便利商店合作,把商店裡的物資由村里長發放給需要的民眾。而所發放出去的商品,則由國家以成本價購買下來。便利商店既不用損失慘重,也能夠就近救急,毋須全憑那千里迢迢送至的物資。

(五)防災教育

最後,也是最叫我驚訝的則是日本人在遭遇這種巨大災難的反應。

也不知道是媒體拍攝的角度問題?還是日本人果真比較堅強?拍攝在新聞上的民眾,似乎都顯得頗為冷靜,雖然臉上掩不去的倦意和虛弱,也有相當的震驚與難過,但卻沒有台灣人想當然會出現的「尖叫」、「慌亂」與「倉皇失措」。

我不禁想問:這樣的冷靜究竟是打哪來的?也許要歸因於他們長期且固定的防災教育吧?「防災教育」四字豈不是台灣也常常掛在嘴上嗎?但我依然覺得在深度和廣度上稍嫌不足,我們往往只知道(也只教給孩子們)比較淺顯的部分,但更多的內容卻鮮少提及,另一方面,在台灣比較少遇到的災害,也不太有防範的意識。(畢竟這地球愈來愈怪,不曾遇過的災害,可不代表將來就不會遇到。)

就舉這次日本地震引發的核電廠輻射外洩危機來說,點擊日本YAHOO網頁之後,便可在相關新聞附近找到「一般居民應該如何因應」的訊息,文中簡單告知一般民眾在面對輻射外洩的可能性時,應該怎樣處理:緊閉門窗、勤洗手沖澡、外出衣物要洗淨並隔離其他衣物、飲用水必須鎖緊、食物應放置在冰箱內、聽廣播逃離當地等等,甚至還附上簡單動畫說明。

然而反觀我們的相關機構,雖然也指出台灣有可能受到輻射外洩的影響,卻僅僅用一句「如果有異常,會立刻提醒民眾防範」帶過,但我只想問:具體來說要怎樣防範?我們可以怎麼做?然而這些訊息在台灣的媒體上,卻幾乎沒有看見。(至少以我所視聽狀況下,是沒有看到的。)

其實很多時候都是如此的,提醒民眾要小心海嘯,但到底要怎樣「小心」?(除了不要接近海岸外)要大家防範輻射,可是究竟該如何「防範」才好?這些應該由相關機構提供知識,應該由媒體廣為宣傳的資訊,卻並未大幅宣傳,到每個人都信手拈來、朗朗上口的地步。

我以為這是台灣還要再加油的地方,畢竟唯有「瞭解」,才能夠「冷靜」,看到日本人此次迎向災難的模樣,雖然也恐懼,卻多半能冷靜自持,沒有大哭大叫大鬧,沒有歇斯底里爆走的畫面,我不禁敬佩。

也只想問:面對災禍頻仍的時代,我們是不是做好各方面的準備了?台灣很棒,但不希望再將各種心力精神金錢全都浪費在政黨鬥爭上,做點有建樹的事情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ar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